中药胃要煮多久才能吃
2024-05-21 10:06:59   来源:中草药协会   评论:0 点击:

胃不舒服喝完中药后一两小时有点不舒服

引起患者胃不舒服的病因是比较多的,服药后出现不舒服的情况有可能属于药物的副作用,但也不排除和疾病本身有很大的关系。毕竟现在对于患者的具体病情还有用药情况,并不是很了解,还是需要咨询开药医生听取医生的建议比较好。平时要注意清淡规律饮食,忌烟忌酒,避免着凉。

胃炎,喝中药是否也会伤胃,怎么办

有胃炎,服用中药一般对胃影响不大,但是中药相对比较慢,所以需要坚持服用药物才可以治疗胃炎。平时也可以配合一些西药,同时治疗中西药结合治疗胃炎,效果也是很好的。另外有胃病,还要注意生活起居规律,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油炸食品,三餐规律

服用中药的最佳时间是饭前还是饭后

  • 你好我是冯药师,服用中药有很多讲究,服用方法不对也会影响药效:

  • 一般的药物,饭前服或饭后服均可;
  •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;
  • 滋补药宜空腹服,治疟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;
  • 安神药宜在睡前服;
  • 治疗痛经药,宜在行经前3-5天服;
  • 治疗发烧感冒药,在晚上9-10点服;
  • 对于急性重病,无时间限制,可随时服用。
  • 一般来说,服用汤药与吃饭应间隔1小时左右。
  • 一剂药煎2次后,将药汁兑匀,分成2-3次服用,可早、中、晚各1次,或早、晚分服。对病情比较急重的也可煎煮后1次服用,如急性肠梗阻见腹痛,大便干结,或呕吐者,可用大承气汤顿服。也有一日服3次以上者,如感冒高烧不退,可给予解表药,4小时服1次,不分昼夜服用。也有一日连服2剂,以增强药力。

    二、温服或冷服

    1.汤剂一般多采用温服,因为温服不会刺激胃肠,以利胃肠对药物的吸收,尤其是晨起后空腹服药。有些药物更强调温服或热服,如感冒后发热、恶寒、头痛等,给予解表药温服或热服,有利于发汗解表,达到汗出邪去的目的。因此服用解表药还常常要喝热粥,以调和胃气,助发汗散邪增强药力。另外,脾胃虚寒或脾肾虚寒的病人更宜热服,以免凉药折伤阳气。寒湿痹症,热服有利于温通血脉,散寒除湿。

    2. 有些病证可采用冷服,如服药呕吐者,冷服可减少呕吐;有些清热解毒药冷服则作用更强。在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中,只有通过特殊的服药方法,才能适应病情的需要。如伤寒的“假热真寒”,应用“热药冷服”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。反之,如“真热假寒”,则应用“凉药热服”的方法。如果不这样处理,则往往发生药汁入口即吐的抗药现象,达不到治疗效果。这在中医治法中属于反佐的一种。

    三、顿服或频服

    1。顿服就是一次服一剂药,将头煎与二煎混匀或不混,一次服完。顿服常常用于一些危重病证,如阳明病燥、实、痞、满明显,使药在短时间内在体内达到较高的浓度,因而产生治疗作用。但又因为药物浓度很快下降,治疗作用不能持久,所以一般情况下不用。

    2.频服是指少量多次服用,两次服药之间的间隔短、频度高。治疗呕吐常常采用频服,对那些咳嗽严重,甚至引起呕吐的病人,服咳嗽药也可频服。小孩服用汤药常常出现呕吐,宜用频服。中风昏迷的病人可用棉签蘸药汁多次服用。频服是通过药物浓度在体内不断积蓄而达到治疗作用

   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,希望对你有帮助

    看来服中药与服西药有相似之处,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,除特别用药需要,一般不与食物同时服用,如降糖药物为了有效控制餐后血糖,部分药品会餐时服用。对胃肠无刺激的药物,如患者空腹服用没有不适都可以采取餐前半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,因为空腹有利于药物吸收,切记对胃肠刺激强的药物不宜空腹服用,以免给患者造成更多的痛苦体验。

    一般服药时间是根据药效和药物的性质决定的,不能一概而论。

    服药时间:

    1 中成药:进食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,2—3次/天

    2 饭前服用的药:滋补类的药,比如人参、阿胶等。制酸药一般在饭前1小时

    3 饭后服用的药: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,比如山栀子、乳香等。健胃药在饭后1小时服用。

    4 睡前服用的药:缓下类的药,比如火麻仁、半夏等。安神药在睡前30分钟服用。

    服药剂量:一般情况下一日一剂,一剂2—3次,隔4—6小时。当病情紧急时,可顿服(一次服下)

    服药温度:一般情况下温服;寒证时热服;热证或者真寒假热证时冷服。

    我们许多人对于服药的时间不太在意,其实中药的疗效除了是否对症、药物煎煮方法是否得当之外,各类中药的服用时间对药效也有影响,服中药的最佳时间直接影响药物的功效,调治的病症不同,服药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要求,特别是一些特殊药物,医生常常会做特别的交待。

    如何掌握各种具体方药的服用时间和次数,应根据药物性质、不同病情和人体饮食起居规律等具体决定,最终达到适时服药,维持合适的体内药物浓度,提高疗效和减少毒副反应。

    1、饭前服

    一般在饭前30~60分钟服药。用于治疗肝肾虚症和肠胃病,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药均宜餐前服,因为在胃空状态下,药性容易下达,从而较多地被吸收。

    另外,化痰止咳类药物如半夏、天南星、贝母、桑白皮等,中成药如川贝枇杷膏、急支糖浆、蛇胆川贝散等,均宜在饭前服用,祛痰镇咳作用明显。六味地黄丸、补中益气丸、生脉散、左归丸等补益药宜在饭前服用,利于吸收而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。

    2、饭后服

    一般在饭后15~30分钟服药。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或毒性较大的药,均宜在饭后服用,以免吸收太快而发生毒副作用。

    干姜、川椒、旋复花、乳香等辛辣刺激的药物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;如石膏、知母、栀子、黄连、黄柏等清热泄火药,这些药物药性偏于寒凉,对胃有一定的刺激,可造成腹胀、不思饮食、腹泻等不良反应。

    饭后服用可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,清热泄火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、三黄片、黄连上清片、清热解毒口服液等;此外,麻黄、桂枝、荆芥、防风等中草药,羚翘解毒丸、荆防冲剂、双黄连口服液、桑菊感冒片、银柴颗粒、板蓝根冲剂等解表类药物也宜饭后服用。

    3、睡前服

    补心脾、安心神、镇静安眠的药物,以及有化积滞、润肠作用的药物,适合睡前服用,一般在睡前15~30分钟服用。

    枣仁安神胶囊、甜梦口服液、归脾丸、枣仁胶囊、天王补心丹等安神药睡前服用,有利于迅速入睡。润肠药物如麻仁、郁李仁、蜂蜜、核桃仁、柏子仁、麻仁润肠丸等,睡前服用有利于消除肠胃积滞,使排便更加轻松。

    4、晨起空腹服

    凡滋补类汤药,宜早晨空腹用,以利充分吸收。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,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,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。

    5、隔夜服

    主要是指驱虫药,睡前服1次,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,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。

    一般服用中药时间是根据病情部位和症状决定的。大凡老中医调理疾病都是根据病情部位,与急症和慢性病决定服药时间。

    中医认为病在下焦饭前服药;病在上焦饭后服药;病在中焦食远服药,食远是指或者饭前两小时或者饭后两小时。急症一般都是饭前服药,慢性病都是饭后服药。脏腑病变多用汤剂,经络病变多用散剂,疖肿,痈肿,肿瘤、痰核等均用丸剂。这就是中医用药原则。

    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