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编大师的赤子情怀
2018-08-09 17:38:50   来源:中国林业新闻网>产业经济>竹产业>产业资讯>   评论:0 点击:


从事竹编艺术之前,刘均年薪超过百万,同时还攻读博士学位。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放弃了白领工作,从零开始干起了冷门的竹编手艺?从上市公司的设计高手,到竹编艺术作品公司的创始人,这种转变既是因为他对自然、对竹林的亲近感,更是因为他对竹篾工艺这项传统技艺的赤子情怀。

外国人做的竹塔刺激了他

刘均16岁到城里读书,回农村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少。在他后来的设计中,农村生活经历使他对各种自然材料有着天然的感知力,对自然有着莫名的亲切感。在狂热的城市化进程中,他对自然村落和景观总怀有一种怜悯之情。

2014年,在第十四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,他无意中看到一个优美简洁造型的塔型建筑作品。这个竹塔是由上百支竹杆围合而成的。他的第一反应是,中国建筑师的作品真棒!当他把目光转向作品标签时,却发现作者是位芬兰人。此人在越南旅行时生平第一次见到了高大挺拔的竹子,便触发了创作灵感。

刘均想:一个只见过竹子一面的建筑师,就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。而我从小在竹林长大,却只知道竹子是烧饭的燃料……

回到北京后的几个月里,那个外国人做的竹塔总在他眼前晃。他想不通的是,为什么在中国这个竹子大国却无人创作出这样优秀的作品?

有一天,他在一家泰国家具店看到了一只可爱的藤编小椅,毫不犹豫地花了不菲的价格买了回去。他反复琢磨着这把小椅子,想起了儿时在老家的情景。在老家,许多生活用具都是用竹子制成的。他萌生了将竹子材料和竹篾工艺相结合的家具创作念头。他下决心,要为中国的传统竹篾工艺作贡献,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创造力和竹篾传统工艺的魅力。

4ccc6a76aba61cd63b601f.jpg 

把传统竹编工艺发扬光大

刘均之所以热衷传统的竹编工艺,一是想借此收集第一手材料,二是希望通过创新理念及实际行动,促进传统竹编工艺的复生与传承。他在传承工艺时,既注意保留传统固有的特征,又力求在功能上符合现代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,赋予古老的竹编工艺以旺盛的生命力。

刘均的竹篾系列作品都是纯手工完成的,造型有一种现代雕塑的美感。在技术上,他遇到过许多难题。但他留心生活,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得灵感,想法设法克服困难。老艺人看到他做的家具,感叹地说:“当了几十年的竹篾匠,这样的家具还是头一回见……”。

刘均在本质上比较喜欢简单省心的东西。他主张利用文化和传统手艺去简化人们的视觉、思维体验。在这种简约的理念驱动下,他在作品设计中主张要放弃多余的一切!他的竹篾作品总是尽可能地选用一种材料、一种工艺。

在他的作品中,一些微妙的竹艺作品装饰,也能够让简约风格的特质发挥到极致。无论是艺术品,还是实用竹制作品,他都强调用简单明了的线条和层次感,创造出无限的、自然的“成熟感”。

在永安竹天下博览会艺术品家具收藏中,有他的作品——卫风。它以简单的线条、完美的弧度,勾勒出像鹅卵石一般的竹坐凳。正是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,使得他的作品流露出心灵的奢华感。

除去过多的点缀,留下的是整洁、干净和自然。这正是传统竹编工艺赋予他的设计灵魂。

巧手做出有灵魂的竹编作品

有一次在日本东京地铁站,他发现人行道和墙角形成了一道完美的几何图形,随即拿起相机拍了下来。后来这张照片就成了创作素材。他用设计软件进行反复的模拟与推敲。方案敲定后,他找到了雕塑制作厂家,把设计图纸转换成了金属模型。他希望用竹篾创作出与这个金属模型一样的作品,却不知如何下手。

他带着金属模型到福建泉州寻找传统竹编工艺师。他设计的作品曲面多变,当地传统竹编工艺匠人中没人能做。找了数百名竹编从业人员,约见了几十个具备不同经验的竹篾匠人,还是以失望告终。

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敲开了传说中的一位竹编高人的家门。第二天他们开竹破篾,经过一周的工艺研究和材料试验,终于编出了一个初步轮廓。经过相当于核裂变的工程试验,最终确定竹龄在3年左右的楠竹是理想用料,使竹篾作品有了质的改善。

刘均就是这样甘于清贫和寂寞,执着地守护着心中那份炙热的对竹编传统工艺的热爱。

 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