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官文:编的是竹子 传的是匠心
2018-08-09 17:40:20   来源:中国林业新闻网>产业经济>竹产业>产业资讯>   评论:0 点击:


村里每年的龙舟都出自年过八旬的袁官文之手。

在四川省射洪县青堤乡,有两个传统节日甚是热闹。一个是农历五月二十的“龙划会”,放手工龙舟是这个节日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;一个是元宵节,村民必然在当天晚上舞铁水火龙。

在这两个节日中,最吸引人眼球的,当属龙舟和火龙,而这两样“宝贝”都出自于年近90岁的老人袁官文之手。据了解,这门老手艺,袁官文已经坚持60余年了,几根竹条,在老人的手中或变身为龙舞,或化身为舟行,深受村民喜爱。

这位手艺精湛的老人,并非出自手工艺之家,而是凭借喜好,自幼自学这项手工技艺。“小时候,家附近有一位篾货匠,每天都在编织背篓、簸箕等各种形态不一的物品。”袁官文说,看到一根竹条在匠人手里,可以变化成自己想要的东西,他特别佩服。于是,他每天都要去匠人家观看,看完之后,自己便从竹林里割来一根竹子,开始在家练习削篾条、做小物件。

最开始也是四不像,但自己喜欢做,所以也没有放弃。”袁官文笑着说。正是因为没有放弃,这一做,就是几十年,包括后来到蓬溪航运社拉船,也利用空余时间做手工,他做出来的物件都形象逼真,以至于不少村民主动上门,请求袁官文帮忙制作。

每年最繁忙的时候,就是过年和农历五月二十,庙会和龙划会都少不了制作龙灯和龙舟。”袁官文说,背篓、簸箕等手工也会做,但他做的龙形象更受广大群众喜爱。

虽已年过八旬,但袁官文说起话来,做起事来,可是精神饱满,干练十足。他说,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,能做好龙形象,就是自己最大的满足。别看“龙划会”上放的龙舟个子不大,但龙舟的每道工序都是由他亲自动手完成。

袁官文说,做龙舟有三个工序,先是削竹篾条,其次扎成龙船的模样、形成骨架,最后备纸,画上龙的图案。其中,定型后的纸需要先用乳白胶,仔细全面地在全身刷一遍,然后晒干,这样方能达到一定硬度,最后再在龙头画眼睛、鳞片等。

说起来容易,但做起来非常费时间,袁官文说,这项老手艺,村里仅他和另外一个老人会,所以每年的龙舟基本上都是他在制作。每年节庆期间一做就是近百个。为了做出好作品,袁官文每年都会提前好几个月着手准备。“俗话说,求快做不出好东西。我做多一天,做好一点,人家自然会说好。”袁官文说,每次上图案之前,他都会在草稿上,先画上几遍,等顺手了,再到龙舟上去,这样制作出来的龙舟形象,才能栩栩如生。

在做龙舟形象以外,袁官文每次还在龙舟里面融入八仙过海中的八仙、观音、哪吒等形象。他说,很多时候要看小说故事,了解每个人物特点,做的时候,尽力让每个人物都能活灵活现。

除了“龙划会”上的龙舟由袁官文制作外,青堤乡远近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铁水花火龙中的龙身,也是他亲自操刀。他说,做火龙与龙舟可不一样,选材用料更加讲究,龙头、龙身、龙尾全靠手工编织。火龙尺寸更是有讲究,不能太大,也不能太小,不然舞火龙的人,操作起来就会不顺手。其中,最难的是龙头部分,光是制作就要花3天时间,特别不易。

袁官文的双手,已被老茧磨掉一层又一层的皮,用他的话来说,这是岁月打磨后的痕迹。他说,最开始做这些传统手工艺,可能是兴趣爱好,但做了几十年,现在已经变成了责任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,传统手工艺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,说起现在的困境,袁官文说,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,因为这些看起来简单的传统手艺,做起来复杂,学起来费时费力,追求快速高效的年轻人自然不会喜爱。

然而让袁官文担心的是,他走了之后,谁还会制作龙舟,以后镇上举行“龙划会”、舞铁水花火龙,都要到外面去买了。一说到目前这种现状,袁官文的神情都显得比较落寞。他表示,希望有人来传承,如果有人想学,他很愿意教,不希望这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失传。

 

分享到: